2月25日,有報道稱,永輝超市將關閉全國除福州外的所有店鋪,具體關閉時間暫時還沒有確定。 但是,永輝超市的官方很快否定了上述說法,并回答說超市種類的部分關門是正常的業態調整。
圖源網絡
2018年末被永輝“剝離”上市的公司體系以來,超級物種一直在悄然行動,但最近卻有報道“超級物種全國關門”的新聞,再次被推到聚光燈下。 永輝官方將超種部分店的關閉歸結為業態調整,但超種沒落已經是不爭的事實。
01超物種的發展
首先,讓我們來看看超物種2017年1月1日誕生以來的發展歷程。
2017年1月
永輝超市控股的子公司永輝云創正式推出“超級物種”,其運營模式是“高端超市食材餐飲永輝生活APP”的三維一體零售模式,當時業界被認為是箱馬鮮生的直接競爭對手。
2017年5月
超市種推出第二代店鋪,新增“選物工坊”和“超市外賣”兩大業務,通過永輝APP引導在線消費者上線,實現了線上業績的釋放。
2017年8月
向24小時營業制店鋪、福州省政府店推出新開業的超市種店,首次實行24小時營業,以培養更多固定客群的長期消費行為。
2018年6月
超級物種以廣州漫廣場店為試點,開始了對“智能零售無人機配送”模式的積極探索。 這家店是全國第一家無人機配送示范店。
2019年7月
超市種關閉了上海首家店五角場萬達店,9月首次關閉了北京店駿世界城店,到2021年1月杭州店全部關閉。
2021年3月
根據永輝生活APP的消息,目前超級品種在全國6個城市擁有24家店,其中福州6家、深圳5家、重慶4家、南京4家、上海3家、北京2家。
超市物種的投入和創新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眼球,但消費者對實際經營數據并不給力,似乎對超市物種的利潤貢獻不大。
永輝云創利潤數據表(圖源網絡)
公開數據顯示,2017年全年永輝云創造的凈虧損為2.67億元,2019年虧損近13億元。 三年間,赤字接近25億,似乎與永輝超市的預期目標相距甚遠。
2018年12月4日,超級物種從永輝超級系統剝離,也就是暫時被外界炒掉的“兄弟分家”,最近又出現了關門浪潮,為什么會和被認為是新零售代表的盒馬混為一談,超級物種就那么不盈利呢,最終造成了這樣的狀況。
02超級物種問題
01
定位不斷改變
“超級飲食應用”——“食材之家”
超級物種的定位從一開始就有局限性。
超市與餐飲業業態結合,目標受眾為中高級群體,其中有兩個問題。 在國內大中城市的大超市和商場,周邊有餐飲企業,不需要競爭。 二是大型超市多有熟食自營業務攤位,長期以來消費口碑不佳,超市種類的“超市自營餐飲”業態難以轉換消費者形象,難免產生關聯。
當然,也要以高端客群為目標,看看顧客愿不愿意在超市吃飯。 超級品種的東西相對來說價格較高,同樣的價格可以去環境好的地方吃飯。 餐廳沒有超市香嗎?
天有不測風云。 誰也沒想到2020年的突然疫情會將到家業務納入主流,同時加快了傳統超市數字化轉型的步伐。
2020年,永輝從云創手中回收超級物種,并借此回家開展業務,但從最初的“餐飲”到后來的“餐飲人”,都沒有給消費者明確的標簽。 在同一條跑道上的盒馬,“回家”業務正在滲透。
02
經營成本過高
“高次諧波經營”——“年年赤字”
形式上,超市種類是將餐飲店轉移到超市,讓消費者一邊購物一邊在超市享受美食。
除餐飲店外,超市另設桌椅,方便顧客進堂,意味著放棄部分地區,少放商品,將降低整個超市的坪效。 超市的就餐場景適合快餐消費,超市餐飲區面積過大,不僅擠壓了商品類別的數量,而且就餐時間以外的坪效很低。
超市內副食、酒水、日用百貨都是進口的,蔬菜水果區域比較少,同時也包括大海鮮的高成本,門店定位側重于中高檔消費。 但值得注意的是,超市種類的店周圍有很多餐飲、麥當勞、吸飲哺乳、滿記甜味、好利來等糕點店,給超市帶來了一定的進店客流,但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超市種類餐飲業的吸引力,導致餐飲區面臨銷售瓶頸,
超級物種餐飲區(圖源網絡)
超市餐飲是一種很好的模式,比如盒馬和香港的CityShop比較成功,這兩者的面積也很大,但即使砍掉餐飲區,也有足夠的空間承載著豐富的產品種類。 永輝超市砍掉賺錢的貨架,把空間給賺錢的餐飲,這樣很難實現單店的利潤。
超市的擴張,持續引進高端管理、技術、經營人才,數據顯示出增加的薪酬成本,不到兩年,共提出3億58,000萬元,作為股權激勵費用,金額巨大。03
外部競爭很激烈
“社區生鮮”“生鮮家園”的包圍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小的全社區生鮮店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滲透到各個角落,加上生鮮商家的滿血復蘇,傳統大型超市形成了新的包圍,大型超市面臨的挑戰也在持續。
文志宏表示,對于大型連鎖超市來說,如果不大力布局社區生鮮店,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,將會被競爭對手包圍。 另外,基本上,超市整體的業態需要重新定位和改造,商品和服務整體的組合更需要體驗感。
“超市餐飲”行業的玩家越來越多,“老玩家”的壓力倍增,更是從多方面尋求變化,比如盒馬推出多個行業,小的從社區門店到大的購物中心,都是相關的。
2020年,超市物種在北京、上海、福州落下生鮮市場,這個業態非常“接地氣”,門店靠近社區,店內設有料理、肉、魚等單獨柜臺,類似菜市場。
這也是自2003年“農改超”提出以來,超市與農貿市場之間的戲劇性逆轉,超市被改造為接近農貿市場的形態。 為什么會有這樣迷人的變化呢?
03農業貿易市場的天然優勢
01
定位明確
“重視農產品貿易”
農業貿易市場定位非常明確,重視農產品貿易,輔助其他民企的狀態。
農業貿易市場以肉菜銷售為主,蔬菜、肉類、水產是其主要經營類別,這與其他生鮮店銷售的食材非常相似,但人們對味蕾樂趣的追求是與生俱來的,老百姓只對某些食材的品種和質量有特殊要求,農貿市場才能購買
農業貿易市場與超市和社區生鮮店相比,有“多而全,且貨比三家”的明顯優勢。 超市、生鮮店大部分面積小,陳列的生鮮有限,品種有限,而且同類商品只有一種,消費者只能選擇買或不買。 在農業貿易市場上,消費者選擇的產品比三家新鮮、更優惠、性價比最高的產品,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。
圖源網絡
在農業貿易市場上,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更大
農業貿易市場能夠結合的行業也更加接地氣,更加成為平民。 農業貿易市場也可以與政務合作,結合能夠完成“最多一次”政務服務的生活中頻率更高、更基礎的便民服務,如時尚易切削、鑰匙擺放、洗衣家政等服務。 這些不起眼的便民設施是居民生活中解決燃眉之急的利器,更貼近生活,受眾范圍更廣。
02
消費者基數大
“以中老年人為中心”
現在,買菜做飯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,這些人對農貿市場的心理接受度很高。
老年人屬于菜市場的高粘度消費群體,購買頻率高,單價低。 中年和青年屬于靈活的消費群體,但在日常之中,超市、社區便利店、生鮮電子商是菜市場的替代品,周末假日會選擇農貿市場大量購買。 (年輕人對生鮮的需求很低。 因為自己做飯的未婚年輕人很少。 根據90后消費者的特點,點餐和外出就餐已經成為年輕人的主流。 )
中老年消費群為主
農貿市場順應當前消費結構的這股熱潮,將老年人視為高度粘性群體,作為中青年購買食材、囤積食品的場所,可以滿足不同年齡段消費者從農貿市場自身的需求,是當前浮躁的生活氣體中最現實的俗氣。
另外,和想象中不同,根據農貿市場的消費消費數據,來農貿市場的不僅是中老年人,這里也有很多年輕人的身影,特別是周末節日等,年輕人的消費量明顯增加。 也有人帶著孩子一家三代去菜市場。
這個小組平均每周去一兩次農貿市場,一次購買一周所需的大量食材,但日常所需的、小分量的食材要選擇社區生鮮店進行補充。 農業貿易市場仍然是主要的生鮮消費場所。
03
歷史文化基因
"離線的社交深入人心. "
菜市場在中國發展多年,社會屬性明顯,特別是比新興的超市餐飲等業態更加明顯。
有人說要去一個城市旅行,必須去兩個地方。 一個是博物館,另一個是菜市場。 博物館承擔著城市的歷史文化,菜場承擔著城市生活的本色。 在廚房里,當地季節的菜在當地人的父母中聽起來也很短。 這幅生動的畫構成了菜場最獨特的線下的社會屬性。
菜場社交屬性明顯
從“賣菜”到“菜館”,從市場經營者到菜館到市場,作為廣大市民最常見的生活消費場所,目前的農貿市場已經成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,更富有城市最“接地氣”和人情味
叫賣聲四處回響,人們在各種小攤前挑選商品,有時也會見到附近的人打招呼。 這種俗氣是最強烈的。
從超級物種的開始落下也許可以窺見新零售的發展,但目前新零售還處于發展探索階段,模式還不成熟。 農業貿易市場在中國一千多年的發展中,已經扎根在所有中國人的內心深處,雖然不起眼,但不可動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