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年是不可否認的充滿挑戰和機遇的一年,尤其是生鮮市場方面,更是如此。新冠肺炎從華南海鮮市場的初爆發,到如今斷斷續續的新增,一切都告訴我們,如今2021年挑戰仍在。
疫情最初爆發的地點是一家海鮮市場,后續的疫情發生原因也大多與進口的冷凍海鮮食品相關,這在一定程度上讓消費者對農貿市場產生了一些信任危機,會不由自主地擔心自己買的菜品是否安全。
這就要求市場對自身消費環境和售賣商品的安全進行安全保障。
引入智慧農貿是很好的解決辦法。
溯源電子秤可查詢所有商品的來源,經營戶攤位上的電子屏實時顯示攤主與食品的信息,市場內設置的檢測室也為食品安全增加了一層保障……
突如其來的疫情對傳統農貿市場帶來了沖擊,線上的生鮮市場卻大放異彩。
近幾年,各類線上生鮮app陸續出現,叮咚買菜、美團、餓了么等菜品配送服務業越來越成熟,這意味著線下的農貿市場面對的競爭對手已不再單一,也意味著資本對生鮮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,農貿市場決不能坐以待斃。
因此在招商環節上,市場就可以從便民等方面入手,可在市場內部增加各種便民服務,如理發、修補等,增強市場的競爭力,吸引附近的客流。
但挑戰之下,機遇也在應運而生。
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,眾多部門紛紛部署2021年的經濟工作,而其中,民生問題是部署的重點。
老舊小區的改造與社區新基建設施的建設,都為農貿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。
建設一刻鐘社區便民生活圈,有利于開展便利店品牌化、連鎖化的三年行動。為推動便利店進社區,政府改造了一批早餐店與菜市場等便民服務設施。
5G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等新技術隨著科技的發展不斷融入社區生活。
如上海日前就發布了《社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計劃》,計劃中提出,要不斷夯實新型基礎設施,完善社區運營服務體系,優化智慧社區支持體系。
2021年,政府部門不僅要繼續致力于老舊小區的改造等方面,還要大力支持社區便民基礎設施等新基建的建設方面。
這幾年政府對農貿市場的改造升級一直很重視,對此也出具了不少的相關法律法規,給予了強有力的資金支持,極大地促進了農貿市場改造市場的發展。
疫情、競爭、發展,農貿市場的未來之路注定并不一帆風順,而我們新農貿人要做的自然是迎接挑戰,抓住機遇。
未來,令人煩惱之處是未知,但令人激動之處也是未知。沒人可以知道明天究竟是什么樣的,這就要我們時刻關注市場變化,及時作出調整。
關注禾起空間設計,了解更多農貿新鮮事!
注:部分圖源網絡,侵刪